钢铁行业投资并没有“回热”

发布时间:2024-05-04 点击:120
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我国钢产量从2004年4月份开始下降,5月降到“谷底”,而从6月份开始回升,并逐月大幅攀升。河北省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钢产量的“回热”并不是投资“回热”,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不应笼统趋紧,而应充分发挥“有保有压”作用。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全国第一产钢大省,河北2004年度钢产量变化轨迹与全国一样呈“u”字型:全省每日平均钢产量4月份达到14.68万吨的高点后开始下降,5月份降到13.01万吨最低点,而从6月份开始迅速回升,6月、7月、8月、9月分别为13.81万吨、14.5万吨、15.28万吨、16万吨,表现出大幅回升态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时期,对钢铁行业投资并没有“回热”,而是由“热”转“冷”,增幅一路趋小。从河北省钢铁行业看,这种趋势十分明显。从2004年4月份开始,河北省钢铁行业投资增幅逐月回落,到9月份,投资增幅降到17.8%。这个数字与2004年第一季度相比,回落了156.2个百分点,不仅比同期河北省城镇投资增长率低17.7个百分点,而且比全社会投资增长率低10.1个百分点。到10月份,全国钢铁行业投资增长率开始止跌回升,而河北省仍在继续降低。
针对上述情况,宋继军认为,我国钢产量逐月大幅增加,是2003年及2004年第一季度过热投资带来的结果,并不是2004年钢铁行业新上项目产能的释放。他预测,2004年6月以来我国钢产量一直呈现的升高趋势,估计到2005年会减缓。从河北情况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到位,效果正逐步显现,2004年9月,全省钢铁行业投资增幅降到17.8%,这个数字比全国同期钢铁行业平均投资增幅低22.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12.1个百分点,说明河北钢铁行业投资实际上已到了“冷”的地步,这将对河北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下一步不应再笼统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而应该区别对待,充分体现“有保有压”政策。对河北来说,前一段时间由于资金不到位而无法上马的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板材项目,应该逐步开工建设。
针对当前钢铁业“回热”现象,笔者还采访了河北几位钢铁企业的经营者。他们认为,应辩证看待这种产量“回热”现象。钢铁行业产量发生“回热”是有条件的,是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的结果。2004年1至10月,河北重点钢铁企业产销率为98.83%,产销基本平衡,几乎没有库存。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正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经济整体上处于高速发展历史周期,市场对钢铁产品需求十分旺盛。另外,由于国际炒家投机而造成房地产行业畸型发展,国家连续7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巨大基础建设规模,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政策激励下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这三种力量汇聚到一起,使当前我国经济在整体上呈现过热迹象,局部已经呈现过热,这是根本原因。可喜的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着手对这种局面采取多种宏观调控政策,目的是从源头上遏止过热,到目前已产生明显实效。
对于如何应对当前钢铁业产量“回热”局势,业内人士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一是要大力制止房地产业的过热增长,努力减少房地产行业中的投机行为,使之保持平稳持续发展;二是提高对钢铁等重化工行业劳动保障、环境监察力度,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扩张用地严加控制,同时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用地,要约束小钢铁企业短期投机行为,保障大型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三是坚持宏观调控方向,控制好调控的力度,力求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防止大起大落。


山西开始对建材市场进行专项整治
“铁海盐”首发紧固件行业“浙江制造”标准
昆山打造我国模具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基地
预计到2020年亚太地区仍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塔架市场
机床工具行业出口形势严峻 需积极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如何理性看待炒鱿鱼
投资达273亿元辉光电二期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在上海启动
自攻螺钉的特点和自攻螺钉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