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发展战略对钢材需求产生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4-04-21 点击:124
新华社信息北京12月1日电 业内人士对“十一五”发展战略将对钢材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中国钢材消费强度将下降,市场需求增长将大大减缓。
中国政府发表“十一五”发展战略。其主导思想是要改变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过多地依赖资源和投资的状况。通过扩大内需,增加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降低gdp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过度依赖,改变日益失衡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降低资源消耗,达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目的。
从目前形势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近年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国内消费的发展相对落后。其结果,国内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资源供给条件的制约,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威胁。据统计,目前中国的gdp总值仅占世界gdp总值的4%,而能源消费已经达到世界总能耗的12%,水资源消耗占到15%,而钢材消耗则达到28%,水泥消费则高达50%。
由于钢材本身也是资源,特别是钢材生产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包括水),因而,在新的战略中,钢材也是要被压缩的资源之一。因而,中国每亿元gdp所需要的钢材数量在未来的几年或十几年中将会不断地降低,国内钢材消费量的增长将大大减缓。
gdp的增长主要依靠两个因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二是国内消费的增长(包括政府消费和个人消费)。因而,在一定的gdp增长率条件下,如果提高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那就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将降低。也就是说在保持gdp发展速度8-9%的条件下,增加国内消费,提高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比例,就意味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和贡献率将有所降低。
中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国际上普遍公认的合理的范围,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造成中国钢材市场需求增长旺盛的假象。据统计,1991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当年gdp的26%;1998年约占到34%;2001年提高到38%,而2004年快速上升到51%,200年预计将达到55%。而同期,国内消费贡献率则从90年代初的74%,下降到目前的45%。国际上,一般公认较为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应低于38%,而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更是在20%以下。低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的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近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由于其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导致中国国内钢材消费量超常增长,钢材消费强度快速提高。据wsd分析,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每10亿元gdp钢材需要量,2000年中国为1.4万吨,而2003年已经接近2万吨,而2005年预计将超过2万吨。如此大的钢材消费强度仅在1992-1994年中国出现钢材热时才出现过,而正常的钢材消费强度应在1.3-1.5万吨。即使是这一“正常值”也要比美国高出6倍以上。
根据wsd的分析,中国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钢材消费量是每亿元国内消费钢材需要量的14倍。如果在同等的gdp增长速度下,国内消费的比例上升,则固定资产投资必然同比例下降,但由于两者钢材消费强度不同,所导致的钢材消费量降低显而易见。
固定资产投资的高比例已经导致中国资源、能源和铁路运输的全面紧张。国际和国内资源市场价格全面上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难以支撑如此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了,接下来的只能是通过结构调整降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扩大国内消费水平。估计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将逐步下调到37%左右。所以冲国钢材消费强度的下降也是必然的。
二、国际铁矿市场价格难以继续上升
随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钢材市场消费增长将逐步减缓。加上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国际钢材市场需求也不可能出现大的增长。市场需求增长的减缓将导致钢产量增长率的降低,进而也将影响到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变化。
2005-2006年度,国际钢铁市场状况已经大相径庭。整个大环境难以再支持国际铁矿价格的再度上涨。现在面临的问题应该不是铁矿石价格要不要上涨,而是要不要下降和下降多少的问题。此外国际铁矿石谈判模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主要原因:
中国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的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将从依赖资源转向扩大内需和发展科技,这说明中国钢材消费强度在今后一段或较长时期内将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钢材市场需求的增长将大大减缓,市场发展前景远远不如一年前人们的预期,钢铁热开始大大降温。此外,随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国际钢材市场需求也不会有大的增长。
由于中国钢铁产能快速增长,中国钢铁市场大多数钢材产品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钢材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受其所累,国际钢材市场出口价格在八至十月份出现一定的反弹后,目前又开始出现新的价格下跌趋势。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国巨大的钢铁产能根本不可能得以全部释放,钢铁产量增长将受制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产量增长将大大放缓。加上其他国家钢铁产业的限产,2006年度整个国际市场对铁矿石的需求增长将十分有限。因而,没有需求力量支撑国际铁矿石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由于2005年度的铁矿生产高额利润,世界各国都在拼命扩大铁矿石产能,铁矿石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据保守的估计,仅巴西和澳大利亚两国,2005年的实际铁矿出口能力就要比2004年提高近9000万吨,而2006年又将提高7000万吨左右。而2006年,钢产量增长可能性最大的中国铁矿进口量增长最高也只有3000-4000万吨,国际市场铁矿石供大于求将成为事实。这将导致市场价格的降低。
国际市场冶金煤、焦炭和国际海运价格在世界经济发展放缓,产能增长和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国际海运费用下降了约50%,焦炭出口价格下降了200%。那末接下来的就一定是国际铁矿石的市场价格。
由于钢材供大于求而导致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中国钢铁产业的利润水平已经降到濒临亏损的状况,而且今后仍将长期如此,中国钢铁行业高额利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种情形下,还想继续提高铁矿价格,将比较困难。如果供应商利用垄断地位强行提价的话,其供需双方的合作关系就可能被破坏,这将不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此外,从历史上看,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也有周期波动,其下跌时速度也很快。因而在市场不好时,不和谐的关系可能会导致铁矿石用户的更大报复。
钢铁生产前后工序的利润分配比例出现了新的变化,客观上有重新分配的要求。首先是最大的国际铁矿客户一中国钢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全行业面临亏损。欧盟和美国钢铁工业利润水平也比2004年有了很大幅度的降低。而同期,国际上铁矿生产企业的利润却十分丰厚,创造了历史新高。这种新的不平衡与2004年度钢铁企业高利润,铁矿企业低利润的不平衡一样,也是不可能持久的。因而,也存在重新再调整的要求。
由于日本参与谈判的钢铁企业持有铁矿供应商的股份,在2004-2005年度铁矿谈判中又谈出了让世界震惊,让国际钢铁企业普遍质疑的结果,价格上涨71.5%。加上日本持有铁矿股份,因而,其谈判的公正性肯定要受到质疑。因而,日本已经难以再代表世界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承担首席谈判的角色了。因为,无论其谈判的结果是再上涨10%,还是下降30%或更多,都难以再让世界钢铁企业相信这一谈判结果的公正性。使钢铁厂意识到掌握谈判“话语权”的重要性,而且也宣布了世界铁矿价格谈判新体制的开始。
总的讲,2006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将下降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而印度等国家的零散铁矿供给价格和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也将跟随下降,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世界钢铁生产的健康发展。


内蒙古上半年煤炭产量跃居全国首位
止水螺杆多少钱
伟世通亚洲零部件市场仍处于强势地位
树立中国机床“高端制造”新形象并走向世界
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具业发展新趋势
戴南镇打造千亿级不锈钢产业集群
不锈钢基础知识介绍(一)
环槽铆钉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