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设计变更的项目是否确实地记入最新版的成品图内?
b. 有无机种替换?交换模仁之模具结构是否没问题?是否方便于拆装?
c. 树脂相关的情报是否详实?是否取得了物性表?
1. 树脂名。
2. 等级。
3. 颜色。
4. 成形收缩率。
5. 收缩率和射出压力(或模腔内压)、保压时间、肉厚、料管温度、模具温度等关系变化。
6. 加工流动性(流动长或l / t比)和射出压力、模具温度、肉厚、料管温度等之对应关系。
7. 成形条件之最适范围。
d. 是否可做逃气沟?(参考物性表或哪一种成形法),可作何种逃气法?
e. 采用何种成形法?
f. 拆模:
1. 母模(制品表面侧)要设计于塑料机之固定侧或可动侧?
2. 拆模线(分模面、插破面、靠破面)是否理想?
3. 插破面之斜度是否足够?(最好是3°以上)(插破量)
4. 制品表面的模仁线可有获得客户的承认?
5. 喇叭网孔脱模斜度是否足够?其脱模斜度是否配合咬花?
g. 成品部是否会造成收缩之处?会收缩于哪一侧?可有应付的解决办法与判断对策了?
1. 偏肉
2. 局部较厚之肉厚缩水痕迹如何克服?
3. rib与侧壁(或板厚)相连处之肉厚比例,板厚,侧壁与rib之比例为最之极限2/3。
4. boss根元处之肉厚与该处板厚之比例。是否有作全周盗料?
5. 局部之制品是否会因热集中,不易冷却而导致表面收缩?
6. 是否可确实的判定出收缩于哪一侧(制品之表面或内侧)?
7. 采用特殊之成形法是否可不用考虑收缩?例如发泡成形,或sinpress法等。
8. 设计盗料之小模仁或模仁梢时是否达到平均肉厚之要求?
h. 短射:(充填不足)如何对策?
1. 肉厚过薄无法成形时。
2. rib过薄或过深。
3. boss根元处肉厚过薄。
4. boss肉厚过薄或过深。
5. rib或boss是否会太接近浇口?
6. 短射和逃气沟之关系。(客户有提出排气之指示?)
i. 短射和收缩二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值?
j. 流道、浇口系统:(含补助汤道、堵料道)。
1. 采用哪种流道(热流道、冷流道、其它)?
2. 流道系统适切?(注道、流道之型式及尺寸,浇口之型式、个数、位置、尺寸等)流动
平衡ok?
3. 流道距离/肉厚(l / t )适切?
4. 流道系统对整个成品之重量百分比合理?
5. 所采用的浇口型式是否会造成蛇纹或浇口附近产生色泽不均(如模糊、雾状等)之现象。
6. 浇口之进入成品处是否选择于较厚之地方。(理想方式是由厚→薄)
7. 是否会出现流痕?如何避免?
8. 是否有必要追加汤道?(汤道的型式?)
9. 是否有必要设置堵料道?(例如格子附近)
10.随着汤道、堵料道之设置,是否会对成品表面之色泽造成不良影响?(阴影、雾状等)
11.预期结合线出现之位置。结合线处之排气考虑。是否有必要设置节流阀?
12.浇口位置之选定是否可避免成品之变形?
13.是否有必要于格子孔之后,设置稳流道及逃气式模仁。
14.流道系统对成形循环时间之影响→考虑?
15.是否要作模流分析?其结果为何?
k. 倒勾:
1. 倒勾部份在哪一侧?(制品之表面侧或内侧)
2. 倒勾部份是否靠破?或非靠破?
3. 倒勾排除之最适方法?
o. 成品相互间之配合关系:
1. 与同机种他部品之配合尺寸公差是否没问题?
(尤其要注意拔模斜度对他部品所产生之影响。)
2. 拆模线是否适切?
3. 配合部位之公差是否特别留意?毛边及毛刺标准?
p. 其它:
1. 肉厚不平均之处会不会造成表面色泽变化、不均?(咬花后亦然)
2. 成品之变形、翘曲等充分检讨对策了?
3. 成品图上无指示之拔模斜度(通常要求的很小)有必要向客户建议做大一点?(特别是透明成品)
4. 成品图上有锐角之处是否有必要做成r?(特别是成品之表面外观)
5. 成品内侧(公模侧)之rib、boss等之根元,是否按客户图面上所指示做r?(一般成成品图上注明”未指示的r做?r”)。但是必须注意是否会影响到与他成品间之配合问题。
q. 加工上之问题点:
1. 形状是否可加工得出来?
2. 成品表面之模仁线可取得客户的同意?
3. 仿削、nc、线切割、edm等之加工是否有无困难?
4. rib处要做模仁时,因应加工上之考虑,是否必要建议移动rib?
5. boss径、模仁梢φ径是否强度够?
树立中国机床“高端制造”新形象并走向世界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具业发展新趋势戴南镇打造千亿级不锈钢产业集群不锈钢基础知识介绍(一)环槽铆钉百度百科紧固件供应链成员强强联合争创优势保护性关税刺激俄罗斯紧固件行业投资本地高端装备零配件套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