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全国百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选揭晓。这次评选到底反映国内零部件行业哪些现实情况?暴露国内零部件企业哪些问题?对此,评委和有关专家有很大的话语权。于是,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评委和专家。
就在“全国百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选步入尾声之际,记者就中国零部件产业目前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
《中国汽车报》:你认为目前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形势是怎样的?
张小虞:中国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大国,要想成为汽车产业强国,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二是快速发展零部件工业;三是相关产业的支撑;四是完善销售服务系统。其中,汽车零部件工业将在新一轮的汽车市场竞争中起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汽车产业的增长不能单纯靠整车降价,而是要提升零部件产业的总体水平。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零部件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提升了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更有不少企业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自身的开发能力。应该说,这是我国零部件工业自主发展的新起点。我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是整个汽车产业(包括零部件产业)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若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多优势,就要积极促进更多零部件企业向信息化、国际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促进系统开发和模块化供货。包括“百佳供应商”评选,也应该突出具备这种能力或潜力的企业。
《中国汽车报》:为什么说系统开发和模块化供货是发展趋势?
张小虞: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系统开发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就产品而言,将汽车主要总成和关键零部件与整车的设计开发同步进行,可以大为缩短汽车产品的设计开发周期,满足产品的个性化要求;可以帮助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在技术或资金上建立紧密联系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在组织结构上,为了适应系统开发与模块化供货,零部件企业必须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中国汽车报》:你是如何理解信息化、集团化、国际化的?
张小虞:信息化就是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应用。目前,整车及零部件工业正在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和高新技术化。零部件电子化是汽车工业信息化的基础。我国目前的零部件产业,在技术层面仍比较薄弱,电子化还需加强。集团化就是促进产业链整合,构建战略联盟。它并不是若干个零部件企业“扎堆”那么简单。随着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单一产品的工厂会越来越少,综合性工厂会越来越多。集团化发展是适应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的有效组织形式,也能够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形成。这种产业集群相较于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围绕主机厂建立零部件厂的做法,以及单纯从工艺考虑建立的企业间的关联,更能够代表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国际化就是“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要有两个方式:资本国际化和采购国际化。前者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主要形式,后者是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零部件企业国际化发展刻不容缓。
丰田建中东北非规模最大的零部件销售中心 服务50万车辆总投资32亿元国际标准件产业城促进永年健康发展铝合金产品表面前处理—绿色钝化总结解决振动盘温度过高的办法美国设备制造商协会宣布与上海宝马展合作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将继续维持低利率机械伤害急救常识今年标准件市场模式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