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件钢铁材料流通基本格局和定位

发布时间:2024-04-02 点击:98
1、基本格局----从“两头小中间大”到“两头大中间小”。
⑴历史延革--我国金属材料流通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1949-1979),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特殊时期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特点是: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分配、统一调拨的四统一体制;
②改革开放前22年(1979-2001),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业的探索时期(1979-1988)——其特点是:双轨制,钢厂计划内实行国家统一价,超计划生产部分实行市场价、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时期(1989-1993)——特点是逐步取消国家定价实行企业自主定价、金属材料流通业全面发展时期(1994-2001)——特点是推出代理制,国企改制,原物资系统干部大量下海,钢贸企业大发展;
③加入wto以来,中国金属材料流通业逐步进入融物流理念的现代流通阶段,特点是:“以产顶进”(经批准的钢厂将钢材直销给加工出口企业,免征17%增值税)的后5年;多种所有制形式共生共长,现代物流模式出现,钢铁物流园、钢贸城。
⑵流通方式现状——“两头小中间大”。是指从钢厂到标准件生产企业直销的比例较小,以海盐地区近三年统计为例,钢厂与标准件生产企业直销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2%、27%、26%,三年平均为25%[嘉兴(不含海盐)、宁波地区相对要高2-3个百分点,温州地区要低2-3%]。也就是75%的标准件钢铁材料流通主要依靠各类贸易商(包括钢厂的贸易机构中转到用户)完成。
2、未来定位----从无序竞争到分工协作。
标准件钢铁材料流通基本格局的变化,决定了流通中的各类主体角色也将发生变化:
⑴钢铁生产企业是标准件钢铁材料流通的重要主体。
①将加快开发培育“门当户对”的终端企业,逐步向以订单定产的生产模式转变;②加快发展营销网络(非自营)和完善管理;
③改革现有钢厂贸易机构。
⑵标准件产业发展需要专业大型钢铁流通平台的出现。
①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②能代表直接用户的利益;
③机制、理念是领先的;
④参与者是互利共赢的。
⑶中小专业钢铁贸易商将重新定位。
①大型钢贸平台为主导、中小型流通企业为补充,是将来流通行业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
②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钢铁生产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将会相对减少,简单地做买卖贸易,生存空间将会被压缩,因此多数专业钢贸商将向钢铁贸易服务商方向转化;
③现有部分借助钢铁贸易平台,实际在从事“资本运作”的中小钢铁贸易商将逐步出局。
小结:标准件钢铁材料流通基本格局和未来定位的转变,为省协会联合产业链各方,探索共同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的时机已初步成熟。


浅谈钢件的调质处理
铣床床身导轨修复的方法
止水螺杆介绍 止水螺杆有哪些好处
冷镦加工技术存在的缺陷
宁波模具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五大“毛病”考验职场新丁
欧洲钢铁需求复苏依赖于建筑业未来增长情况
出口订单应接不暇 五金企业为什么愁白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