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钢铁市场若干热点问题的分析探讨

发布时间:2024-03-31 点击:113
经过几年的超常发展,2005年我国钢铁市场跌宕起伏。国际矿业巨头提高铁矿石价格达71.5%,世界钢铁业为之震荡;上半年国内钢材价格大幅浮动,在一季度钢材价格达到历史高位后,二季度钢材价格下跌,6月末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降到123.85点,比3月末下降幅度达10.5%,对未来价格走向,市场众说纷纭;7月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出台,对指导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钢铁市场中的诸多热点引发各方人士关注,本文亦就目前国内钢铁市场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钢铁产能过剩对市场产生巨大压力
2001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产能高速增长,2000年钢产量12850万吨,以后4年,分别年度新增产量2213万吨、3122万吨、4009万吨和5011万吨,2004年钢产量达到27279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5.8%。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已形成钢综合能力为3亿吨,2005年将新增产能4000万~5000万吨,即2005年底我国钢铁工业将形成粗钢能力3.5亿吨。由于一些地方和企业扩张钢铁生产能力的强劲惯性,使钢铁产能继续大量释放,2005年二季度钢日产水平达到94.9万吨,已基本具备年产3.5亿吨钢生产能力,未来一年仍有新的生产能力陆续形成,如鞍钢西区500万吨等,预计到2006年有望形成4亿吨钢综合生产能力。
但是,国内外钢材需求增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全球钢铁业的需求增速明显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4.3%,1:l2004年回落0.8个百分点。欧洲钢铁业者联盟预期,今年全球钢铁际消耗量将增长1.2%,低于去年的2.8%。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虽依然较快,但是与2004年相比有所回落。200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4%,增幅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05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20%,比上年回落5.8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非常高,在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同时,钢材需求增长亦将减缓。经过连续三年钢材表观消费20%以上的高增长后,今年上半年钢材表观消费下降到15.7%。据预测,2005年我国钢材消费量增长12.1%,折合粗钢约3.25亿吨,钢产量可能达到3.4亿吨左右,供给过剩约1000万吨。如何消化过剩产能,业内各方曾乐观认为可通过增加出el来解决供给过剩问题,但近一年实际情况看,由于国际钢铁市场需求增长下滑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钢材出口增幅难以大幅提高,国内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化,对市场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产能过剩导致的严重后果“殷鉴”不远,令人警醒。2000年全球钢铁产量8.48亿吨,而全球的钢铁总产能最保守的估计也有9.5亿吨。2001年全球钢铁总需求为8.32亿吨,比2000年减少1.4%,但产量达到8.5亿吨,比上年略有增长。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钢铁价格下跌至20年来最低点,导致众多钢铁公司破产或寻求合并以降低成本。不仅如此,由于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全球钢铁贸易环境恶化,加剧了钢铁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6月初,美国作出了在201条款下对被指控倾销和补贴的外国钢铁进行全面调查的决定并于2002年3月实施201条款贸易保障措施,这一举动波及20多个国家的钢铁出口,为本已不景气的世界钢铁市场投下了阴影,在世界钢材市场引发了贸易大战。欧盟、日本、韩国、巴西、加拿大、挪威、泰国、新加坡等国也都效仿美国相继采取了报复性和保护性措施,中国也于2002年5月24日起,对进el我国的部分钢铁产品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和采取临时保障措施。随着国际钢材市场好转,价格持续上涨,各国于2003年取消贸易保护政策,钢铁贸易大战才偃旗息鼓。
二、二季度钢价大幅下跌是钢市转折的市场信号
在经历了年初上涨后,4月以来,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数据监控显示,在不到两个月里,上海市场热轧卷由5600元/吨跌至4150元/吨,跌幅达25.9%,1.0mm冷轧板下跌18%,北京市场φ6.5mm线材由3690元/吨跌至3080元/吨,跌幅16.5%,φ16mm~25mm螺纹钢下跌18.4%。导致这次价格下跌的因素众多,不管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需不平衡,还是人为炒作,此次价格的波动实质是预示者钢铁行业经过两年多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调整期,钢铁市场要出现一些变化。
我国经济2002年以来加速增长,钢材需求旺盛,钢材价格持续上涨,2003年重点钢铁企业实现利润482.3亿元,2004年实现利润811.8亿元,同比增长68.31%。钢铁行业的高利润率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钢铁业,200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较上年增长45.5%,而到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达1332亿元,增长速度高达89.2%,为了控制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2004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7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增速比上年回落65.5个百分点。
从投资主体来看,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还有部分外资企业。纵观这些投资,除国?大中型企业围绕扩大产能、调整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投资外,有相当大比例的民营投资主要用于新建项目,这些新建项目由于资金限制及利益驱动,多数投资规模小,主要以快建扩张为主,而不是以提高产业水平为前提,这与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特点相背离,造成了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
到2004年底,我国钢铁企业达87l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7家,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706家,外资及外资控股企业58家。年产粗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合计产粗钢只占全国总量的4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产业进入壁垒低,未构成有效障碍;其次是由于国内钢材需求在短期内迅速上升,现有钢铁企业难以在短期内以相同的比例扩大规模,钢材价格上涨,从而吸引新企业大量进入钢铁行业,导致市场集中度下降。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行业利润空间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下游行业的成本,如果这个成本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下游行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那么其所关联的下游行业可能出现行业利润的减少甚至会导致下游行业内多数企业的亏损,这样不利于国民经济中各行业间协调发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上半年在39个工业大类中,钢铁行业利润增长36.1%,仅次于煤炭、石油行业,居第三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41.5%;电力行业利润下降6.1%;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42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继续快速上升。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075亿元,同比增长59.3%。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竞争型产业不存在长期超额利润。中国钢铁产业客观现状是,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利用水平低,属于竞争型产业,钢厂提高价格获取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产业,增加产品供给量,导致价格下降,直到超额利润消失为止。同时由于小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常常会盲目进入市场,企业之间在供过于求的条件下展开激烈竞争,有时会使产业内大部分企业亏损,不能保持正常利润。这次二季度钢材价格下跌标志着我国钢铁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逆转,钢铁工业将从超额利润回归正常利润,从总量超常发展转为结构调整,从产业集中度下降趋势转折为集中度提高的趋势,这也是钢铁行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客观需要。
三、国内钢厂为何不愿“减产保价”
国际钢价在今年一季度高位攀升后,从4月中旬开始下跌,5~6月跌幅加大。6月末国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降到135.6点,比2004年9月末161.2点的最高价位,下降25.6点,降幅l 5.88%。为应对价格下降局面,减产成为境外钢厂的主动选择。今年上半年,全球粗钢产量同比增长7.6%,但除我国之外,世界其他地区的钢产量仅增0.6%,我国增长达28.3%。目前,全球已宣布的二、三季度减产量至少有400万吨,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米塔尔集团计划将北美、欧洲和全球其他地区(包括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南非)钢厂的三季度产量削减100万吨,阿塞洛集团计划在三季度继续限产,并将薄板产能利用率维持在二季度的水平,即80%。今年上半年,阿塞洛集团已经将钢材产量削减了180万吨。同时,其他企业也纷纷减少三季度的产量,如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减产20万吨,新日铁减产30万吨,英荷合资corus公司减产16万吨/月,德国salzgitter公司减产5万吨,保加利亚薄板企业kremikovtzi减产8万吨,相当于实际产能的20%。
反观国内,未见任何一家钢厂采取实质性的减产举措。对此,—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目前生产钢材仍有较高利润,厂家宁可降价也不愿减产,这只反映了事物的表象。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正是国内外钢铁市场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国内外钢厂采取不同的企业行为。按照 “贝恩分类法”,如果行业集中度cr4(前四名最大公司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比率)小于30%,则该行业为竞争型;如果cr4≥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型,65%cr475%为高集中寡头垄断型,cr475%为极高寡头垄断型。
2004年,主要国家钢铁工业集中度cr4为:巴西99.0%,韩国88.3%,日本73.2%,印度67.7%,美国61.1%,俄罗斯69.2%。因此说,国际钢铁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甚至是高集中寡头垄断型、极高寡头垄断型。
寡头垄断市场特征是,少数具有垄断地位的生产者起着支配作用,每个寡头生产者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同时,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又是非常接近的可替代性产品,因而当每个寡头生产者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时,都会因为影响到整个市场而使其他生产者的利益也受到影响,利益受到影响的其他生产者就会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这些对策措施的实施,反过来又会影响首先做出决策的生产者的利益,形成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市场中那些弱小企业受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成本等因素制约,在价格决策中是没有影响力的,只能自愿或被迫跟随寡头定价。另外,由于大量投资、专利权垄断和产业内原有企业的协调行为等因素,进入壁垒很高,新企业很难进入该产业。
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市场竞争手段,寡头垄断市场也存在定程度的价格竞争。但是,在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由于寡头厂商实力相当,某个生产者运用价格竞争手段以后,很可能会引起其他生产者的报复,反而使自己遭受到更大的损失,因而价格竞争不能成为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主要竞争手段。为避免价格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寡头们通常通过协商等手段来协调价格,以控制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其主要手段为,生产相似产品的独立企业为了控制市场,以口头或文字协定方式联合起来以提高价格、限制产量,获取最大利润。当前国际钢材市场从历史高位向下调整,面对国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钢材价格下降的局面,米塔尔、阿塞洛、新日铁等世界钢铁寡头们默契地(或者秘密协定)纷纷减少产量来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尽可能支撑国际市场价格,获得更大利润,减产保价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一个合理的市场行为。
2004年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cr4仅为15.7%,钢铁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当然,个别钢材品种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如电工钢、管线钢等)。在垄断竞争市场中有大量的钢铁企业,每家占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国内单个企业(如宝钢)不像国外钢铁垄断巨头一样对市场有很强的驾驭能力。钢厂对市场可以施加有限的影响,是钢材市场价格的影响者,但不能决定、控制市场价格。由于企业数量多,使得企业之间很难达成价格协议,即使达成了价格协议,也无法保证所有企业严格遵守,价格竞争是垄断竞争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方式。这意味着,面对市场变化,钢厂宁愿调整出厂价格也不肯轻易做出减产、让出市场份额的决定。1999~2001年间的国内钢铁市场已经演示过这一市场行为。由于钢材市场供大于求,钢铁行业徘徊在亏损边缘,2000年、2001年国家经贸委再三要求钢铁工业减产10%,把钢产量控制在1.1亿吨,然而实际结果是非但没有减产,而且继续增产,1999年钢产量1.23亿吨,比上年增长7.64%,2000年1.28年亿吨,增长4.1 7%,2001年1.52亿吨,增长1 8%。因此说,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了现阶段“限产保价’’在国内缺乏可操作性,至于“行业自律价”也是行不通的。
四、价格竞争将会加速产业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我国钢铁工业是严重短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高速增长时期,产业集中度随着众多新企业加入而下降,同时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能力过大等,相当数量劣的企业、低效率的企业占用了包括市场在内的有限资源;在告别了短缺经济的今天,调整钢铁工业结构、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把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己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紧迫任务。
2005年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其中提出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钢铁行业中一部分低效率的钢铁企业将被钢铁航母兼并或者被淘汰。
钢铁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过程是产业内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重新配置过程。资源优化配置不能靠行政手段,必须依靠市场制,由市场主体来实现。而要解决资源利用的无效性问题,必须通过价格机制,通过鼓励竞争来实现。
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价格机制,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可以调整结构和实现优胜劣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价格竞争的作用,才能使资源分配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比例,有效地配置资源。因为价格可根据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随时发出信号,价格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促使他们按照市场信号采取行动,满足社会需要,否则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价格竞争机制正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了市场经济效率。它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可以随机调整,各种经济主体的利益得到确认,各方面的积极性可以充分调动起来,使社会生产力可以加快发展。


因螺丝拧紧不良 现代汽车召回部分进口劳恩斯酷派汽车
无心机床操作时注意事项
矿车介绍
桂林机床成功研制出广西目前最大型机床
马车螺栓的相关介绍
内蒙全力打造中国兵器“第一机械”品牌
5/16“X 1.1 / 8”机械眼螺栓773500
14年国内钢市以弱势运行态势辞旧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