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起罕见的因美国布朗李果树遭污染事件引发的纠纷,在嘉定法院法官的调解下被成功化解。当事人认为是果园部分果树颗粒无收附近的五金工厂违规排放的粉尘废气污染果树所致。虽然事情在法官和人民陪审员有理有节的劝导下,双方当事人自行达成了调解协议,但是期间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得不值得五金企业反思。
五金企业环境污染事件最近接连发生,而且还有跨界污染,污染物种类从砷到镉再到铅,因环境污染导致损失的环境资源、财产难以统计。为何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五金企业不断违规排放的呢?
当前五金工业不容乐观的污染问题由来已久,限于当初我国的历史条件及人们的认识水平,致使政府有关决策缺乏远见,造成历史上一度“小五金”一哄而上。这些以立厂工艺为主、产品质量无保障、资源利用率低且污染严重的“小五金”,虽然为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却让今天的国人吃尽了环境污染带来的苦果。
五金等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污染主要是由生产中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各种噪音造成的,可分为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这些污染得不到有效处理,致使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而粉尘是五金行业的主要污染物。在五金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粉尘外溢,而很多五金厂在建厂之初根本就没有考虑除尘工艺,有少数厂虽然安装了除尘设施,却形同虚设,要么就是疏于管理而不能正常运行,要么就是白天运行晚上关闭,要么干脆就是一套应付检查的摆设而已,粉尘大多处于直接排放状态。
其次,治理污染还牵涉到一个要花钱的问题。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利益问题。但是,任何利益都不能以破坏环保为代价。否则,这种目光短浅的利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不是在害了人家的同时,而也在自食其果吗?五金企业,还差这点治理污染的钱么?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我们切不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五金工业的污染再也不能任其自由泛滥下去了,当然我国五金工业的污染虽然严重但绝非不治之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五金工业清洁生产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国五金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环境整治:
1、转变陈旧的观念
陈旧的观念常常导致人们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有不少人认为五金厂粉尘弥漫是与生俱来的,大量排尘乃正常现象。其实这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表现。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五金厂污染防治技术已经成熟,因此认为五金行业污染不可救药的老观念必须转变,事实证明五金厂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对人和环境无公害的花园式工厂。
2、治污费并非难以承受
也有很多人认为治理水泥厂污染费用过高,企业难以承受,其实并非如此,五金厂有许多污染本身就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对于这部分污染,只需树立公德意识,加强管理,而无需资金投入就能消除或大为减轻。
3、普及环保知识
我国五金厂基本建在农村或郊区,受害最大的人群是从业人员及周边农民,勿庸讳言,这些人文化层次一般都较低,环保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差,面对重度污染通常是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因此很有必要给这部分人加强环保知识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污染的危害性,明白呼吸清洁空气是他们生存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些受害者一旦清醒过来,将对那些只顾赚钱,不顾环境,不顾周边群众健康的五金厂形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压力。
4、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我国有关五金行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相对于欧美等国宽松许多,但为何长期实现不了达标排放呢?处罚力度不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环保部门一直采取收取排污费的办法来对付超标排放的企业,只要交足了排污费,企业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排污了。
污染环境不仅是一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对那些该治理而不治理、或虽经治理仍不能达标的排污企业,必须坚决关停。对长期超标排污企业的负责人或业主,必须坚决严肃处理,乃至绳之以法。同时,也有必要追究那些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地区主要官员的行政乃至法律责任。
以上四点建议未必具有药到病除之功效,毕竟五金工业的污染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吁请广大仁人志士立即行动起来,治理五金工业污染,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矣。
铁矿石涨价中小钢企受“重伤”钢铁行业发展已趋向理性工程机械 言拐点尚早螺栓螺母垫片有什么作用我国机床产业须加强技术创新并升级产品结构河北省20家企业入围500强 钢铁企业扮演“重头戏”有色金属行业供给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有色行业发展向好小额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