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吸引了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及其零部件供应商。中国政府对国外整车制造商进入中国市场有必须合资的要求,而对零部件供应商却无此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外零部件企业追随其整车客户进入中国,凭着优厚的资本、技术、配套经验,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比其在本国更有前景的发展,并占据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销售额和利润的大部分,尤其是在高新技术和模块化供应方面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虽数量大,但滞后于整车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研发、物流体系、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外资企业有很大差距,主要客户在商用车领域,以及乘用车的售后市场,难以挤进乘用车的整车配套体系,尤其是国外汽车品牌在中国的乘用车生产体系。有些只能为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因为中国自主品牌从外资零部件企业采购越来越多的产品,导致发展压力更大。发展基础本就落后,再加上现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降、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浪潮、上游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的客户压低价格,导致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一些企业可能会因此黯然退出这片“丛林”,但更多的企业会在“丛林”中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丛林”中没有绝对的赢者,每一个实体周围都有危机,格局总是在变化。
越来越多地外资零部件企业进入中国,除了因为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就近供货的需要,还因为其本国居高不下的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很多在本国发展面临绝境的零部件企业都在中国找回了勃勃生机。一些没能回复元气的零部件企业则被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同行并购。中国一些本土零部件企业已经不仅可以为国内外整车制造商配套,还通过并购国外企业,或在国外设立合资或独资生产基地,开拓国外市场。一些原本只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配套的企业,也在通过努力提高质量、技术、管理水平,优化供应链,做到及时供货等,争取为外资品牌配套。一些在国内外汽车售后市场打拼多年,为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的企业,也在积极争取获得整车配套机会。原本只在国内售后市场发展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口之路。
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外资与外资、外资与本土、本土与本土企业除了互相竞争,都在进行着各种技术和资本合作。从整个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一部车的大部分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工作将落在零部件企业,而非整车企业,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企业中可以借此做到与整车企业同步研发,或更主动地进行研发,在安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方面为整车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这片“丛林”里,发生最多的不一定是马太效应,而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本土零部件企业以及整个国家的积极期望下,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会在国外汽车产业和零部件采购向中国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达到期望的结果。
淡水河谷成铁矿石谈判突破口 秘密扩产1亿吨全销中国艾宝俊说:宝钢有兴趣在珠三角谋求发展印度对涉华不锈钢卷板作出反倾销终裁中国银行:打造全球最佳贸易金融服务银行南非对零部件价格操纵和串通投标进行调查全球汽车航空产业升温 台湾机床投巨资扩建厂房俄罗斯拟对进口不锈钢管征收特别关税美制粗螺纹和美制细螺纹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