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及铝合金导电氧化工艺经验谈

发布时间:2024-06-26 点击:251
1 氧化膜导电性不理想 原因: 氧化时间过长,氧化膜过厚。按工艺要求的30~60s操作,所获得的氧化膜呈浅彩虹色,膜层导电性良好,基本上测不到电阻,若氧化时间过长,膜层厚度增加,不但会影响膜层的导电性能,膜层还会呈土黄色,显得陈旧。 解决方法: 操作时间应严格控制。 2 氧化膜附着力差 原因: ①氧化膜过厚; ②氧化溶液浓度过大; ③氧化溶液温度过高; ④氧化膜未经老化处理。 解决方法: 操作者可根据上述对氧化膜附着力有影响的四点因素进行调整,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3 氧化件的孔眼及其周围较难形成氧化膜 原因: ①工件碱洗后冲洗不彻底; 碱洗时进入孔眼内的碱液如未能冲洗干净,氧化处理后碱液会从孔眼中流出来,致使孔眼周围的氧化膜遭到腐蚀。 ②工件的孔眼周围有黄油; 铝材攻螺孔时很涩,操作者常以涂黄油来提高润滑,碱洗时如果碱液中缺乏乳化剂,黄油是很难除尽的。 解决方法: ①在碱洗之前先用汽油洗刷一遍,碱洗液中应添有乳化剂; ②工件碱洗后应冲洗干净。 4 工件的部分表面不易生成氧化膜 这一现象多出现在平面件,常见的原因有: ①轧制板材表面常有致密的焦糊物,碱洗时未能清除干净; ②工件碱洗后在硝酸中漂洗不彻底; 工件的局部表面仍呈碱性,在空气中会很快形成一层很薄的自然氧化膜,由于导电氧化溶液酸性弱,氧化时不能使该膜退去,故导电氧化膜层也不可能在此处形成。故工件碱洗后一定要在硝酸中充分漂洗,并尽可能当时清洗,当时氧化处理,防止工件在工序之间遭到自然氧化而影响导电氧化膜质量。 ③碱洗液中积有过多的铝离子; 溶液的粘度变大,很难从工件表面洗脱下来,阻隔了铝基材的表面与氧化溶液的亲和力,结果氧化后常出现黄、白相间的条纹状质量(显现黄色部位表面由于阻隔物被洗去而获得了氧化膜,白色部位因表面有氢氧化铝阻隔物的存在未能形成氧化膜)。 解决方法: ①铝件碱洗前用细砂低打磨去除焦糊物; ②铝件碱洗后在硝酸溶液中充分漂洗; ③更换碱洗溶液。 5 氧化件的盲孔及其周围出现深黄色斑点 原因: 氧化后在清水中冲洗不彻底,干燥过程中孔眼内的残留溶液外流。 解决方法: 工件经氧化后必须加强冲洗,甩尽残液,必要时还可用医用注射器来吸取上面的残液。 6 氧化膜表面出现深、浅不一的花斑 原因: 包铝件加工时部分包铝层被切削掉,外层包铝属优质铝,被包的内层是杂铝,二种材质差异较大,故氧化后出现“白癜风”似的斑点。 解决方法: 这一现象客户往往不会太理解,厂家要多做解释工作,说清原委,以免引起误解。 7 大面积件氧化膜出现接点影印 原因: 铝件面积大,采取分段氧化处理。 解决方法: 进行整体处理,方法是:取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根据氧化件的外沿尺寸,用木条或砖块围成一个池子,池子高度100mm左右即可,一般平板件都可以在此池内直接操作,遇有立体形状件,若池的高度不够,也可采取在池内分面处理,即前后、上下、左右依次在溶液中处理,这样做能获得与在大槽内氧化同样的效果。 8 氧化膜表面色彩不均匀 原因: 铝件面积大,在氧化槽内摆动过大,边沿和中心部位与溶液的接触、更新、交换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导致氧化膜色彩不一。 解决方法: 氧化时工件摆动的幅度要小,静处理也可以,但当溶液温度过低时容易出现地图状花斑,显得不自然。 9 氧化件的绑扎处出现灰色影印 原因: 用镀锌铁丝绑扎氧化件。 解决方法: 铁丝使用前必须先退除锌层。


美媒:俄乌冲突或致今年全球汽车销量下降2%
世界机床市场现状分析
合金模具钢
株洲高新区获批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法国汽车配件供应商将在中国建4家新厂
印度央行推出国际贸易卢比结算机制 剑指稳定卢比汇率
钢材市场一片低迷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明年我国进出口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