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钢铁业如何突破产能过剩困境

发布时间:2024-06-07 点击:96
产能过剩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告别短缺经济以来不时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它通常指特定工业部门闲置产能超过某种合理界限。一定程度的产能闲置在应对未来市场需求变化、推动竞争和增加福利等方面具有积极效应;而闲置过度形成产能过剩则会造成负面影响。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尤为突出。
产能过剩问题再次凸显
2009年9月底,国务院正式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不少领域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并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6个行业确定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钢铁业作为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再次成为了首要的调整对象。
相关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多数年份产能利用不足:钢铁产能利用率1995-2008年平均为86.4%,1999-2008年平均为85.7%,2003-2007年平均为83.2%,而2008年更表现为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不足75.9%。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1/4的钢铁及其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上半年,钢铁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接近全球产能的50%。届时,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严峻。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1-9月,我国生产粗钢42040.06万吨,同比增加2936.88万吨,增长7.51%。从当前粗钢生产的发展态势看,全年预计生产粗钢5.5亿吨左右,比2008年增产5000万吨左右,增长10%。同时,1-9月粗钢净进口137.16万吨,而上年同期净出口粗钢3946.9万吨。考虑到2008年粗钢净出口4763.16万吨,今年与上年相比,将有4700万吨左右的粗钢由投放国际市场转为进入国内市场。
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的拉动下,1-9月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可供资源量)增长19.97%,扭转了2008年8-12月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2.34%的状况,预计四季度及明年初将继续保持需求增长的发展态势。
尽管如此,粗钢产量的增长和进出口情况的变化仍将使国内市场粗钢可供资源量比上年增长超过20%。同时,由于社会库存及企业库存不断增长,将促使国内市场钢材价格进一步下滑,企业盈利下降,亏损企业增加,四季度及明年初钢铁行业的运行将会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今年9月末,全国26个大中城市社会钢材库存达到1113万吨,比年初增加530万吨,增长90.9%;9月末68户大中型钢铁企业钢材、钢坯库存合计1154.8万吨,比年初增加144.11万吨,增长14.26%。1-9月,70户大中型企业中,有10户亏损,同比增加3户,亏损面为14.29%,比上年同期扩大4.29个百分点。
因此预计,2009年四季度到2010年初我国钢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或将更加突出,钢铁行业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如何突破过剩困境?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不仅对微观企业影响巨大,如产品价格大跌、库存增加、开工不足、成本上升,等等,而且对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危害多多,如抑制企业的投资预期、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多、加大经济复苏的难度,等等。因此,控制并淘汰过剩产能是我国钢铁业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若干意见》提出了抑制产能过剩的4个原则和9项措施,这些无疑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根据《若干意见》本质要求,结合当前以及长远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如何突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困境给出4点设想:
一是加快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滞后,使得许多钢铁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导致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主体过多引发过度竞争及盲目扩张。据2009年1月至8月的统计数据,前9家产能1000万吨以上的钢企,只占全国产量的38.9%,宝钢、武钢、鞍钢三巨头产量仅占全国的17.3%,远不足以引导和控制行业动向。而美国前4大钢企占全国产量比重为64.1%,日本前4大钢企占75%,产业集中度相当高。从这些年发展的趋势看,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是提高了,而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少企业想通过自我扩张达到千万吨级、两千万吨级,有些地方出现了小钢厂要变中型钢厂,中型钢厂想变大钢厂,大钢厂要变特大型的自我扩张、盲目发展的现象。由于分散发展,自我扩张,不仅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而且造成产能失控,成为目前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选择是统筹规划、联合改组,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原则,发展大型钢铁联合集团。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比如原来在山东、河北、辽宁等一个省内同时要上两个或几个千万吨级钢铁企业,只从单个企业自身出发,缺乏全省或跨省的总体发展战略考量。近两年来,各省先后联合成立了全省范围的钢铁联合集团,由原来的千万吨级一下子提升到三四千万吨级,在全省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规模上升了两三千万吨级。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例,原来大部分是不足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成立联合集团后,最终发展成为四千万吨以上的大型联合集团,既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又有效控制了总量,有效地控制了产能过剩。据钢铁行业内部预测,通过3-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仅仅无缝钢管行业就将会通过“洗牌”形成5-8家年产能在200万吨左右的企业集团,呈现新的市场格局。
二是加快钢铁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由于一段时期内市场紧俏加之产业政策的鼓励,我国高附加值的钢铁品种如不锈钢、宽厚板、热轧和冷轧薄板等产品的产能扩张很快,造成高端产能过剩,低端产能相对不足。例如,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粗钢能力5000万吨左右,其中90%的对应品种为板材。以冷轧板材为例,2001年至2007年,我国各类冷轧机组的产能由1300万吨升至5000万吨,2008年底更是达到7500万吨,远远快于同期我国全部钢材产能的增速。这种结构性矛盾,是造成过剩的又一主要原因。为此,国家的钢铁产业政策应与时俱进,顺应需求变化,引导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要消除优化产品结构的误区。国家在项目立项和审批新建项目的时候,要结合市场供需基本面和未来发展趋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附加值和优化产品结构。过度追求高附加值而淘汰低附加值产品,不仅会造成高附加值产品不能体现其高附加价值,而且市场供需不合理将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要使新建长材项目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目前由于长材产品市场供应紧张,在短期内产品的利润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从近几年的市场销售情况看,中小型钢铁企业的低端产品基本上实现了产销率100%和90%以上的产能利用率。这说明只有新建长材项目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材供应紧张的问题。
三是要进一步拓展需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方面,扩大内需是防止或减少产能过剩的主要措施。可以通过进口替代去挖潜力,如目前我国每年要进口钢材1500万吨以上,只要我们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部分产品完全可能以产顶进,提高国有钢材市场占有率。可以随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不断实施,在民生工程、环保工程、高科技领域去挖潜力;可以通过发展深加工,增加钢材消费去挖潜力,如开发钢结构市场、发展焊管;也可以通过加大进口的管制和反倾销的力度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开拓国际市场,减轻国内市场压力。当前,钢铁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从企业自身来看,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从企业出发,要立足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强化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努力保持自己在国际市场的适当份额,并将此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和方针。从国家层面来看,要立足于确保我国钢铁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基本稳定,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地研究并尽快落实和改善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关税政策,建立起钢铁产品“走出去”的风险规避机制,等等。
四是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既是优化钢铁行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又是抑制产能过剩的主要举措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虽然提出钢铁行业的准入标准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当地的增长和税收考虑,往往采取变通做法保留这些落后产能。今后,一方面要加大对地方政府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情况的检查力度;另一方面要对落后产能企业实行严格的差别电价、水价政策,使其在经济上无利可图,迫使其主动退出。另外,淘汰落后产能应该更多以环保指标和能耗、水耗指标作为标准。如按照有关部门所确定的,到2011年底前,坚决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要求碳钢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应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要求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


未来我国模具必将走上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道路
中国两家矿业公司拟以1亿美元购南非金矿
PAG淬火液在使用中的变化规律
角钢的概述
热镀锌设备在镀锌的一些介绍和原理
世界需要中国紧固件
外六角带孔螺栓的作用是什么
钢厂订单下降 利润基本被侵蚀殆尽